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5-09-17 09:51
近日,民政部召开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(扩大)会议,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论述,研究加强民政领域社会治理工作的思路举措。
会议强调,要深刻把握社会治理的政治性、人民性、社会性、系统性和基础性。这“五性”构成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,也为公益慈善组织指明了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和行动逻辑。
这是一次较高规格的会议,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。
首先,从参会人员上来看。会议由民政部党组书记、部长陆治原主持,驻部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同志、各司(局)及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、部巡视办负责同志、中国老龄协会负责同志参会,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代表列席。参会人员覆盖民政部领导班子、核心职能部门及直属单位关键岗位,范围广、规格高。
其次,从会议内容上看。会议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论述,并深入研究民政领域社会治理思路举措,全面部署民政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,内容兼具政治性、指导性与战略性,凸显高规格。
此外,从会议形式看来。会议属于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(扩大)会议形式。“中心组学习” 通常是党组织领导班子开展理论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,是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。而 “扩大” 意味着除了中心组成员外,还邀请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等参加,目的是将学习范围扩大,以更好地推动工作落实,进一步体现了会议的规格和重视程度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这次高规格会议有两处提到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。
先看第一处,“发挥社会组织、慈善力量等在完善社会治理、提供社会服务、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。”这句话明确了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的三大核心功能领域。
一是完善社会治理。这意味着鼓励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参与公共事务,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“桥梁”和“缓冲带”。例如,业委会参与社区管理、环保组织监督环境问题、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等,都是从不同角度“完善治理”,实现多元共治。
二是提供社会服务。这是其最传统也是最核心的功能。政府不可能包办所有公共服务,尤其是在养老、助残、儿童福利、社区服务等精细化、个性化需求强烈的领域。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具有更灵活、更贴近基层的优势,能够有效弥补政府服务的空白地带,提供更优质、更多元的社会服务。
三是化解社会矛盾。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表述。在当前社会转型期,各种基层矛盾多发。社会组织可以以其中立、专业的身份,早期介入邻里纠纷、家庭矛盾、劳资冲突等,通过柔性方式化解冲突,避免矛盾升级,充当社会的“润滑剂”和“减压阀”。
这一处表述主要是告诉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“你们应该在哪里发力”,为国家做贡献。
再看第二处,“要强化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的培育管理,探索‘五社联动’新机制,切实发挥民政在社会治理中的促进作用。”这句话明确了民政部作为主管部门的工作方针和具体路径。
如何理解“强化培育管理”?其实指的是行业当前面临的问题,即当前部分社会组织存在专业能力不足、内部治理不规范等问题,慈善力量也面临资源分散、与需求脱节的困境。
“培育”意味着政府将提供更多政策、资金(如购买服务)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,帮助社会组织健康成长,提升其专业能力和可持续性。不是任其自生自灭,而是“扶上马,送一程”。
“管理”则意味着同时要加强监管,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规范性。包括健全内部治理结构、财务透明、项目评估、清除“僵尸组织”等,防止滥用慈善资源、偏离公益宗旨,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。目的是“管活”而不是“管死”。
更重要的是,会议明确将 “探索‘五社联动’新机制” 定位为发挥民政在社会治理中 “促进作用” 的关键抓手,这不仅是本次会议最大的亮点,更是推动公益慈善力量落地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最重要操作路径。也可以说是对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的新要求。
我们知道,“五社”指的是: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、社会慈善资源。“联动”意味着要打破这五个要素之间的壁垒,建立一种有机结合的机制。而“五社联动”的核心就是要以社区为平台,以社会工作者为专业支撑,以社会组织为载体,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,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。
从这一处的表述可以看出,民政部推动探索这个机制,目的是让公益服务从 “单点发力” 转向 “系统推进”,切实提升民政在社会治理中的促进作用,最终实现 “民生需求有回应、社会力量有作为、治理效能有提升” 的多方共赢。
值得我们重视的还有,会议要求“规范落实低保、特困供养、临时救助等政策,兜牢困难群众生活底线”。在这一领域,公益慈善组织可以与政府救助形成有效衔接和有力补充。民政部门也多次发文,鼓励和引导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。
具体而言,公益慈善组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:
一是拓展救助边界。为政府救助政策覆盖不到或覆盖不足的边缘困难群体提供临时性、补充性救助。
二是深化服务内涵。在政府提供物质救助的基础上,提供心理慰藉、能力提升、社会融入等服务类帮扶,满足困难群众的多元化、深层次需求 。
三是创新救助方式。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,发展网络募捐、众筹救助等模式,拓宽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和参与渠道 。
此外,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,会议提出的“要强化特殊群体关爱服务,加大对老年人、困境儿童、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关爱服务”的要求。为什么?因为这三大群体是民政服务的重点,也是社会痛点,更是公益慈善事业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领域。
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上,民政部多次发文,引导慈善资源向养老服务倾斜 。公益组织可以聚焦社区居家养老、老年人精神关怀、失能失智老人照护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等细分领域,开发专业化、连锁化的服务项目。
在关爱困境儿童与残疾人上,民政部门持续加强对困境儿童、留守儿童及残疾人的服务保障 。公益慈善组织应发挥其灵活、专业的优势,开展如“护花使者”等儿童保护项目 ,或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困境儿童服务,提升资源匹配的精准度和服务的专业性 。针对残疾人,则可在康复训练、职业培训、无障碍环境改造等方面提供支持。
基于以上分析,公益慈善行业一定要重视这次会议,好好领会会议所透露的信号,同时要做好“五个必须”。
第一,在战略上,必须提高政治站位,深刻理解并主动融入“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”的社会治理体制。
第二,在业务上,必须聚焦民生“兜底”和特殊群体服务“基础”两大领域,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社会最需要、政策最支持的地方。
第三,在方法上,必须积极拥抱并参与到“五社联动”这一协同机制中,学会与多方主体合作,提升基层治理的综合效能。
最后,在基础上,必须将规范化、专业化和透明化建设作为安身立命之本,通过提升自身公信力和治理水平,来承接更大的社会责任。
总之,未来,那些能够深刻领会政策意图、主动调整战略、夯实专业能力、积极参与协同治理的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,才能在公益实践中实现自身的更大价值,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。